运用农技知识 助力群众奔康
“王哥,运用听说你调回单位了,农技怎么今天又来村上呢?知识助力”“我的工作就是和农作物打交道,不管驻不驻村都要来。群众”8月16日,奔康在宝兴县灵关镇大沟村,运用宝兴县植保植检站高级农艺师、农技大沟村原驻村农技员王关兵,知识助力正与几位相熟的群众村民攀谈。
随后,奔康王关兵又驱车沿通组公路向远处驶去。运用“虽然每种药的农技使用配比都不相同,但一定要注意,知识助力用于配药的群众水须控制在45公斤至60公斤。”王关兵在水稻田仔细查看稻飞虱防治情况后,奔康向当地一名水稻种植户说道。
相似的场景,在过去5年里,曾无数次出现过。王关兵在一次次下田地、上讲堂中,也成了村民们最信任的人。2021年6月,王关兵获评四川省2020年脱贫攻坚“五个一”帮扶先进个人。
大沟村新村聚居点一隅
王关兵(左)为村民管理马蓝提供技术指导
长短结合
特色种植孕育新希望
“干宝兴、湿灵关,不干不稀马路山。”一句为宝兴人熟知的顺口溜,形象呈现了宝兴县的区域气候特点,而其中的“湿灵关”,则专指灵关镇常年多雨湿润的天气。
温润气候加上良好生态环境,户籍人口仅1000余人、辖区面积约43.3平方公里的大沟村,拥有林地资源20000余亩。其中,3000余亩“三木”(黄柏、厚朴、杜仲)药材,则是当地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之一。
但事物总有两面性。木本药材总体附加值较高,但种植投产周期需10年至20年。全村仅有的约900亩耕地多为坡地,特色种植业连片规模化发展难以实现,须另辟蹊径才能稳增收、能致富。
2016年9月,王关兵任职大沟村驻村农技员,2016年底和2017年底,大沟村便通过深挖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产业潜力,先后实现“村摘帽”“户脱贫”目标。
同时,王关兵也在熟悉大沟村产业发展瓶颈后,根据村中多为留守老弱妇孺的实际,确定了巩固“三木”药材基础、引导村民发展户特色种植养殖、培育药材林林下种植产业的思路。
5年过去,这个最初以“户”为单位的特色产业培育计划,已经成果颇丰。不仅村中茶园建成为茶树产业示范基地,更多村民也凭借科技扶贫项目养起了藏香猪和土鸡,并先后在大沟村引种重楼、白芨、黄精、马蓝(又名板蓝)等多种草本中药材。
2019年年底,返乡创业村民洋垚受王关兵启发,成为宝兴县首个种植马蓝的农户。在王关兵种植管理技术支持下,林下试种的5亩马蓝在去年10月实现叶茎收割。而洋垚也在即将收获前,与我市某药企下属中药材种植基地签订合作协议,并成为该基地在宝兴的中药材(马蓝)种植、收购代理人。
按协议约定的保底收购价计算,每亩3000公斤叶茎年可得收入2400元(马蓝为两年生草本药材,叶茎累计可收两次)。同时,根茎部分当年市场均价为6元/公斤,按投产后亩产量不低于1000公斤计算,可再得约6000元。
种植成功的涟漪效应随即形成。大沟村和相邻大溪村的7户村民先后与洋垚达成合作协议,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至50余亩。至今年5月,洋垚与同村村民王峰合作,牵头成立了宝兴县农鑫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。
对于下一步发展,洋垚在王关兵帮助下已有了规划:今年丰收后收割的叶茎全部留作扦插种苗,根茎出售后的所获资金用于采购150亩种苗,在实现合作社自身种植面积增加的基础上,向合作社新成员提供充足种苗。
“大沟村适合种植马蓝的药材林约有1000亩,我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应种尽种!”洋垚说。
精准发力
为可持续发展固根基
在积极培育大沟村特色种植业的同时,力所能及为村民提供包括种植和养殖防病治病、智力养成等服务,也成为王关兵助力大沟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一环。
对于王关兵的付出,大沟村2组村民吕启浩至今还记忆犹新。去年7月,吕启浩养殖的一头重约35公斤的育肥猪突患脱肛病。这种病不仅威胁猪的正常生长,还易引发细菌感染,导致患病死亡。随后,手足无措的吕启浩拨通了王关兵的电话,约2小时后,王关兵便带着畜牧专家赶到养猪场,为其患病育肥猪成功实施了手术。
此外,王关兵在成为大沟村驻村农技员之初,就积极对接县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,为吕启浩持续提供生猪养殖、管理、防病技术培训指导。“正是王关兵牵线搭桥提供的帮助,我的生猪养殖规模才能从2016年的70头增加到现在的400余头。”吕启浩说。
当地村民王开淑也记得,在今年5月王关兵入村进行指导时,发现她所种黄柏出现了蚜虫、锈病,随即就为其提供了专业性的有效指导。“王关兵不仅及时联系我告知病虫害情况,还准确开出了防止病情扩散的药方。”王开淑说,数日后,自家的黄柏病情就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不仅是一对一帮扶。村组干部会、村民代表大会、国家扶贫日、农民夜校等,也成为王关兵帮助更多村民的平台。
据不完全统计,王关兵在任职大沟村驻村农技员的5年中,累计进村提供技术服务天数达400余日、走访脱贫户1100户次。他还坚持采取室内集中培训、田间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,累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70余次,受益村民达4000余人次。
5年间,该村还先后培育出15户科技示范户、新型职业农民。比如,通过发展刺龙苞、重楼、白芨,在去年实现家庭人均纯收入12000元的脱贫户卫子强;今年租赁村集体8亩种植大棚,筹备建设马蓝育苗基地的王峰……如今,这些村民不仅成了致富能手,还成了能激励更多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榜样。
“今年是‘十四五’规划起步之年,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年,我将继续坚守本职岗位、充分发挥所学,为宝兴县特色农业产业取得更好发展,贡献自己一份力量!”王关兵说。
本报记者 孙振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