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道:连接汉藏的纽带

  川藏茶马古道,古道是连接一条充满神秘和奇险的古商道,也是汉藏一条沉淀了厚重历史内涵和丰富边茶文化的贸易古道。

  这条古道起源于四川西部雅安,纽带一路经荥经、古道汉源至康定,连接一路经天全至康定。汉藏然后经昌都到拉萨,纽带最远辐射邻国不丹、古道尼泊尔、连接印度。汉藏

  千百年来,纽带在漫长的古道茶马贸易和文化交流过程中,川藏茶马古道为促进汉藏地区贸易的连接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,在铸就沿线藏、汉藏彝、汉各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,是一条坚实的纽带。

  一条古道联通汉藏

  “其腥肉之食,非茶不消;青稞之热,非茶不解。”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来说,茶是“一日不可或缺”的生活必需品。但他们所居的青藏高原地区,以前并不产茶。

 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,盛产茶叶的雅安将茶作为商品进行贸易。当时,蜀郡的商人们常以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的牦(旄)牛夷邛、笮等部交换牦牛、莋马等物。

  这一条被称为“牦(旄)牛道”的古道,由成都、临邛(邛崃)出发,经雅安、严道(荥经),逾大相岭,经旄牛县(汉源),过飞越岭、化林坪至沈村(即荐都,为西汉沈黎郡治地),渡大渡河,经磨西,至木雅草原(今康定市新都桥、塔公一带)的旄牛王部中心。

  这条道也被人们称为“汉代茶马古道”。

  到了唐代,随着文成公主、金城公主与吐蕃和亲,汉人饮茶之风也传入藏族地区。蜀地成为我国茶马互市最早的地区,并形成两条茶马古道和“南路边茶”“西路边茶”。“蜀茶总入诸蕃市,胡马常从万里来。”宋人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中就描绘过茶马互市的盛况。

  成都南门通往西康方向的茶马古道,为“南路边茶”,以雅安为生产中心,打箭炉(今康定市)为集散地,茶叶专销西藏。相关资料记载,我国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,盛于宋、明,止于清代,存续1000多年。《西藏政教鉴附录》记载:“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”,即雅安所产龙团、凤饼,贡奉朝廷后作为和蕃礼品。

  根据考证,从雅安到打箭炉的古道有两条,人们将它称为“大路”和“小路”。

  大路从雅安出发,向西南经飞龙关到荥经新添镇,过六合、花滩、箐口、黄泥翻越大相岭到清溪,向西经宜东、三交翻越飞越岭进入泸定,复经磨西到打箭炉。这条路,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交集重叠,也是朝廷向涉藏地区输入军饷物资的官道,沿途驿站客栈较多,商旅行人、马帮过往频繁。

  小路也从雅安出发,向西经宋村渡,过青衣江逆流而上,经飞仙关到天全始阳、两路口、长河坝,翻越马鞍山,在泸定与大路会合进入康定。这一路夹岸高山,遮天蔽日,道路险峻,气候恶劣,野兽出没,沿途少有客栈。

  1000多年间,古道上马来人往,雅安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茶马古道网络的重要节点,连起了中原与边疆。

  一群背夫书写传奇

  雅安雨城区西康大桥高速公路出口有这样一组雕像:背着茶包的背夫,扛着茶包的马队,漫漫长路,他们一步一步往前走着。

  这是曾经在这条路上跋涉运茶的背夫的形象。

  1939年,时年28岁的孙明经从雅安出发,肩扛电影摄影机,手握照相机,行程上万余里,完成了一次用影像和照片考察的“茶马贾道”(茶马古道)。

  这趟旅途中,孙明经遇到了一群人。

  “背着背夹子,胸吊汗刮子,手上提拐子,脚穿脚码子……”孙明经影像中的形象,也是当时背夫们的基本配置。背夫们就这样攀爬在崇山峻岭之间,身子弯成一张弓形,缓慢而坚定地向着远方,一步一颤向前移动。

  孙明经曾经问过雅安边茶的茶商:“为何雅安至打箭炉这一路上,不用马匹运输而用人力背运?”

  得到的回答是:在平路上一匹马可驮12条茶,一条边茶重16斤,从雅安到打箭炉的路很不好走,一匹马最多驮2条茶,比不过人。这条路上,一个男背夫最少可以背12条茶,多的可以背20条,女背夫少的可以背7条,多的可以背10条,一般背8条。用马驮茶还要马夫照看马匹。

  因为选择的道路不同,背夫们每天走的路程也不一样。一般来说,背着茶包到康定,“大路”日行约15公里,“小路”日行10公里。以“大路”为例,从雅安到康定约250公里,以居中的汉源县宜东镇为中转站,背夫分为“长脚”和“短脚”,长脚从雅安背到康定,短脚从雅安背到宜东,或从宜东背到康定,长脚背完全程需要约20天。

  “一二三,雪封山;四五六,淋得哭;七八九,正好走;十冬腊,学狗爬。”四句顺口溜,生动再现了当时艰辛,特别是冬季天冷的时候,麂子岗、泥巴山、飞越岭下雪,道路结冰后十分难走。就算穿上脚码子,也很容易滑倒、摔倒。

  路远、危险、背负重,尽管如此,背夫们依旧在这条路上行进着。据史料记载,清乾隆年间,四川的名山、雅安、荥经、天全等县销往打箭炉的边茶,总引额数达100340担,计约1000万斤以上。民国时期,每年引票销售量均在10万张左右,其中最低额年份也是6.9万多张。川藏茶马古道上,除了“一二三,雪封山”的几个月,其他季节常年活跃着背夫队伍,淡季的时候每天两三百人,旺季的时候每天有上千人。

  一批遗迹串起古今

  拐子窝深深地嵌进石头里。茶马官道上,铺路石被马帮踩踏得溜滑。自从宋代以后,每年茶叶数量多达数十万引的茶叶,源源不断地运进涉藏地区。

  目前唯一存世的古代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遗址茶马司,就在雅安市名山区。

  建成于公元1074年的茶马司,过去专司茶马互市事宜,属成都府路统领,筹集边茶上交成都府路,同时承担与藏族为主的各民族以茶易马公务,其鼎盛时期达到“岁运名山茶二万驮”(每驮重50公斤)之多,当时茶马司接待少数民族茶马贸易通商队伍,有时每日多达2000余人。

  在雅安,诸如此类的遗迹还有很多,时隔多年,我们依旧能从中窥探到那些时代的印记。

  雅安城区向西南驱车40多分钟,便到了位于荥经的新添古镇。

  相传,清朝果毅亲王爱新觉罗·允礼入川进藏,途经雅州府,路过此地,因天色已晚,在此住一宿,认为此地增设一处驿站较为合适,由此授名为新添站,受到了当时背夫、轿夫及商客们的欢迎。一时间,兴盛店、兴发店、复兴店、德盛店、荥华店等大大小小的旅店商铺应运而生,市坊繁荣,热闹非凡。

  天全县喇叭河镇紫石关村有两条著名的道路,一条是茶马古道,一条是国道318线。曾经,一路向西的背夫在此歇脚和交易,茶贸生意红红火火,造就了紫石关的繁华。如今,当地人习惯将古驿站称为老村。

  雨城区上里古镇周围茶山众多,地理位置优越,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。1812年所立的《桥路碑》记载,上里“自先贤开道,东通名邛,西达芦雅,往来经商士庶络绎不绝,亦为要道也”。

  昔日繁华随着茶马古道的没落逐渐消失在历史尘埃中,然而这些古镇却又萌发着新的活力。

  上里古镇成为水墨上里新时代的一张亮丽名片,新添镇的茶叶贸易重新兴旺,紫石关村以茶马古驿为主题的民宿成为游客们青睐的热点……

  背夫号子在时光中渐行渐远,但那一条条古道依旧在茶香中联系着历史和今天。

    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鲁妮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