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警惕网络金融诈骗
银行工作人员走进校园,提高向学生们普及如何防范网络金融诈骗知识
9月16日至22日是风险防范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,我市各金融机构也积极开展各种防范网络金融诈骗宣传活动,意识为广大市民普及金融安全知识,警惕金融提高对非法金融活动,网络尤其是诈骗网络金融诈骗的防范意识。
面对层出不穷、提高花样翻新的风险防范各种网络金融诈骗,社会公众该如何防范呢?意识对此,银行专业人士提醒,警惕金融上网时一定要提高警惕,网络保护好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。诈骗
诈骗新套路
利用互联网平台
以高额返利进行诱骗
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提高兴起,网上投资理财项目也随之增多,风险防范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。意识随之而来的是,犯罪分子开始利用网络平台非法牟利,打着投资理财的旗号,以高额返利来吸引投资者上当受骗。市民李先生就遭遇到这样的情况,损失20余万元。
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,今年年初,他接到一个投资理财的推销电话,对方自称是某公司业务经理,向李先生推销“贵金属”期货理财产品,并称公司为正规企业,有专业人士指导投资,回报率高,保证能轻松稳赚。
李先生在社交软件上加了该业务经理为好友,后又被拉入一个理财聊天群。在群内,李先生起初还保持谨慎,但他看到“专业导师”不断发布期货市场走势分析和投资提示,尤其是很多“投资客”将投资赚钱的截图发到群内后,李先生心动不已。
随后,李先生注册为该公司用户,并在群内“导师”的指导下尝试投资,小赚了一笔。此后,李先生对该公司的理财平台深信不疑,开始追加投资,但之后不断亏损。这时,“导师”和业务经理解释,市场有风险,但只要跟着“导师”投资,一定可以回本。
于是,李先生在此后半年内,先后投入资金共计227391.76元人民币,但最后却被平台平仓,显示崩盘。
当李先生决定放弃投资,申请提现时,却发现该平台只允许每次最高提现5000元,且每次收取15%的手续费。李先生与对方交涉,却被拉黑并被踢出了聊天群。惊觉上当受骗的李先生,这才报警求助。
对于李先生的遭遇,我市中大街某国有银行专业人士分析,“犯罪分子以投资公司的名义通过互联网、电话、短信等方式散布虚假内幕信息及走势,获取受害人的信任后,继而引导其在搭建的虚假交易平台上购买期货、现货,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。”
无独有偶,近日,在市区某广告公司工作的陈小姐也遇到类似的情况。
前不久,一个陌生微信号突然加陈小姐为好友,微信名字是工商银行理财师,备注是新理财产品,利息高。添加方式是通过手机号码,除了头像以外,朋友圈、个人简介一片空白。
陈小姐非常疑惑,虽然自己是该行的客户,但该行推出新产品时都会打电话告知,不会突然加微信;于是,陈小姐打电话询问,发现并无此人,工行也没推出过这样的理财产品。
记者了解到,这些不法分子多以冒充熟人的方式拉近关系,加好友后便推销花样繁多的金融产品。
除了冒充熟人,不法分子还利用网络交友平台,冒充专业理财师、银行工作人员等,邀约市民共同投资理财。
银行专业人士
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
牢记“四要三不要”
“近年来,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,方便了广大客户的同时,网络电信诈骗也呈现持续高发态势。各类金融电信诈骗日趋增多,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使得广大受害者不仅遭受钱财资金的损失,还影响到工作和生活,严重者甚至家破人亡。”银行专业人士表示,纵观各类网络金融骗局,诈骗分子日趋集团化、专业化,且手段不断翻新,不过只要做到保管好“一卡、二码、三要素”,牢记“四要三不要”,就可有效防范网络金融诈骗。
“一卡”是指妥善保管好银行卡和网银盾等安全产品,不要借给他人使用;“两码”是指电子银行密码及短信验证码,不要“一套密码走天下”,要将电子银行密码设置为“数字+字母”等复杂组合并定期修改;短信验证码是支付密码,绝不能以任何形式透露给他人。“三要素”是身份证号、账号、手机号码等个人私密信息,不能随意泄露。
另外,还要“四要三不要”,一要认准官网网址。二要随时关注账户变动,开通账户变动短信、微信提醒服务。三要在办理电子银行转账、支付等交易时,仔细核对收款账户、商户、金额等信息是否正确。四要对手机、电脑杀毒,使用电子银行交易的手机、电脑要安装专业杀毒软件,及时升级、定期查杀病毒。
尽量不要使用公共网络,不要点击不明链接和扫描不明二维码,不要轻信电话、短信、QQ、微信中的所谓退款、贷款验资、司法协查、商品退款、积分兑换、中奖退税等信息。
雅安日报/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